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股票杠杆平台哪些好
朱棣死后被叫了整整一百年“明太宗”,到嘉靖手里却突然变成了“明成祖”,这是升了吗?
这其实是嘉靖的暗棋,借着抬高朱棣,实则腾位给自己亲爹。
朱棣为何被叫“太宗”?永乐二十二年,朱棣死在榆木川,走得并不光鲜,他是在第五次北征归途中病死的,年六十四。
尽管一生功勋显赫,临终却是在军帐中一口气咽了。尸骨未寒,朝廷立即追谥:“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”,庙号股票杠杆平台哪些好二字——“太宗”。
展开剩余91%这个“太宗”不是随便叫的。
从唐朝开始,能被封“太宗”的人,基本都有一个共性:皇位来的不那么顺。李世民靠玄武门夺嫡,赵光义被怀疑篡位,朱棣则靠靖难之役打下江山。都不是嫡长子,都不是正统继承,全靠手里的刀和脑中的计。
朱棣想叫“祖”吗?当然想,可惜他一登基,立刻面临一个死结:他明明是造了老哥的反,又赶跑了侄子朱允炆才坐上龙椅的。
明太祖朱元璋定下规矩:“传子不传弟”,这条祖训,朱棣是第一个打破的人。他要面子,他也要命,所以最后妥协了。
用“太宗”作为庙号,一方面保住了自己的脸面,继承人中的一位宗主;另一方面,也给后人留了一个微妙的空间:你可以认可他,但别抬得太高。
这一庙号,一挂就是一百多年,期间几朝帝王,包括朱棣亲儿子仁宗、孙子宣宗,乃至英宗、宪宗、孝宗、武宗,全都认了。没有一个人动“太宗”两个字。
为什么?因为不敢。
朱棣不是个普通皇帝,他是开海禁、迁都北京、永乐大典、五征漠北、册封朝鲜、修内政、振纲纪的一代雄主。靖难之役虽然杀戮惨烈,但政绩摆在那里,百姓认账,士人尊崇。
仁宗朱高炽敢说他爹不是“祖”?不敢,宣宗朱瞻基敢说他爷靠打仗得位是“乱臣贼子”?更不敢。整个明初,“太宗”就是底线,动不得。
这一挂,就是114年。
可到嘉靖手里,这庙号突然变了。
为什么偏偏嘉靖要动它?不是因为朱棣错了,而是因为他自己的位子太尴尬。
嘉靖帝,为了认个亲爹,差点把天下搅翻时间来到1521年,明武宗朱厚照去世,没留下一儿半女,他那群“豹房”的女人也没怀上一个。
没人继承怎么办?朝廷捧出《祖训》来翻:“兄终弟及”。于是,内阁首辅杨廷和拍板,从远房找个人来继承。
这个人叫朱厚熜,是明宪宗第四子兴献王的长子。按血缘,是武宗堂弟,就在湖北藩邸躲清闲,没想过哪天会当皇帝。
朱厚熜进京当天,仪仗还没卸完,问题来了:“你到底喊谁爹?”
杨廷和他们要求他“过继”给明孝宗,就是武宗的父亲。意思是:“你现在当皇帝,你爹也得是皇帝。”可朱厚熜不干。
“我爹就我爹,我凭什么喊我叔叔当爹?”
这不是耍脾气,这是权力的游戏。只要“认生爹”,就能借此追尊父亲为帝、母为后,从而彻底摆脱朝中那些“扶他上位”的老臣控制。
这场争议,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大礼议”。
从1521年拖到1528年,七年拉锯,期间吵到什么程度?锦衣卫下场抓人,文官死了一批,言官打了一顿,满朝皆惊。
嘉靖不是个好脾气的皇帝,他骨子里刚硬,也绝不讲情面。谁不听他的,就让你在“左顺门”吃军棍,180人被杖责,17人活活打死。
朝堂变成刑场,史书称之为“嘉靖第一狠政”。
可为什么认个亲爹会引起这么大风波?
因为“宗法”这东西,在古代不是家务事,是国家秩序。庙里供的是哪一支、谁为祖、谁为宗,全都有讲究。你一改,全天下的宗法、名分、伦理就都乱套了。
朱厚熜坚持到底,终在嘉靖七年逼出一个“中间方案”:追尊亲爹为“恭穆献皇帝”,母为“慈仁皇太后”,但加了四个字——“本生皇考”。
这四个字分量有多重?就是官方承认你亲爹,但你当皇帝这个事,还是靠宗庙这套系统给你“背书”。
嘉靖不满意,他要的不是妥协,他要彻底翻盘。
从这个时间点起,他已经盯上了太庙的位置。
要想把自己亲爹的牌位供进去,庙里必须腾出地方。那最远的“太宗朱棣”,就成了眼中钉。
只是朱棣能随便动吗?不能,所以嘉靖想了一个法子——不祧出,而是升级他。
从“宗”变“祖”。
你说是不是抬高了?表面看,是,实质上,腾地方了。
朱棣变“成祖”,他儿子仁宗朱高炽就从“太宗之后”降成“祖孙以下”。换句话说,“太宗”这个位子空出来了。
那嘉靖的亲爹,就能安安稳稳供进来了。
真狠,手段也真巧。
太庙制度逼宫,嘉靖动手了动朱棣,不是为了打压,而是为了“腾房”。
别忘了,明代太庙不像故宫,想盖几间就盖几间。太庙前殿只设九间,最多只能供九位皇帝的神主。
九,是天子的极数,按《礼记·王制》,天子祭七庙,加上“太祖”和“现任皇帝之父”,顶多九位。
嘉靖刚登基那几年,太庙九间房满得不能再满。谁在里面?明德祖(朱元璋父)、太祖朱元璋、太宗朱棣、仁宗朱高炽、宣宗朱瞻基、英宗朱祁镇、宪宗朱见深、孝宗朱祐樘、武宗朱厚照。
你再想往里塞一个人,必须“挪位”,可你能动谁?
动朱元璋?找死。
动英宗、宣宗?都是“正统”,动了天下不服。
动朱棣?最远的,血缘也断了,在制度上,刚好构成“亲尽则祧”的典型例子。但麻烦也恰恰在这,朱棣民望太高,历史功绩太盛,明人都认他是“中兴之主”,祧出,没人敢。
更要命的是,弘治朝明确定过,朱棣为“百世不迁”,这四个字就是一张金牌:挂着“百世”,谁动谁倒霉。
怎么办?嘉靖换思路:不把朱棣挪出去,而是往上提一级。
提成“祖”,不用祧走,直接从太宗改成“成祖”,让他跟朱元璋并列,表面抬高,实则另起体系。
朱棣上去了,朱高炽自然下来了。
这样一来,朱高炽(仁宗)血缘比嘉靖更远,牌位就可以从主殿挪去偏殿,腾出的空位,正好给嘉靖的亲爹朱祐杬用。
从制度上看,嘉靖这一套下手极巧,不动规矩,顺着“祧制”操作,把目标达成。
问题是,这种“调换名分”的事,前所未有,没人敢开这个头,嘉靖就第一个开了。
为什么他敢?因为他知道,既然朱棣当年能靠打仗上位,他现在也可以靠“礼制大刀”打通血统障碍。
礼,不再是束缚他皇权的规矩,而是他掌中的武器。
庙号变更,朱棣被“升”成祖,嘉靖父得祔庙时间到了嘉靖十七年(1538年)九月,嘉靖正式下令:朱棣庙号由“太宗”改为“成祖”。
为什么选“成祖”?
一语双关——一是“成就大业”,永乐盛世;二是“成于靖难”,刀剑打天下。这两个字,比“太宗”更像是立业之君的象征。
当天,朱棣的完整谥号也随之更换为:
“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”。
注意这个“启天”与“肇运”,刻意替代了“体天”“广运”这类原本延续朱元璋的词汇,转而表达朱棣是开辟新局的功臣。
更重要的是:
嘉靖把自己亲爹“兴献王朱祐杬”封为“睿宗”,神主祔入太庙,地位等同于历代帝王。
一石三鸟。
第一鸟:借朱棣变庙号,顺理成章腾出空间。
第二鸟:以朱棣“祖宗地位”稳固整个皇统合法性。
第三鸟:用朱棣这一“祖”来掩护亲爹进庙的“宗”。
原来朱棣当“太宗”时,只有他和太祖朱元璋两个庙号带“祖宗”意味。现在好了,嘉靖直接变双祖时代。
听起来风光,可这一步之后,明仁宗朱高炽的神主就被祧出正殿,送往偏殿。朱高炽在位仅一年,却是朱棣亲儿子,文治初启,却连太庙都保不住一席之地。
从宗法上讲,嘉靖这一刀,不仅砍了“太宗”,也顺手砍了“仁宗”。
更吊诡的是:朱棣当年称帝之所以自降一级,用“宗”不“祖”,是为了遮掩靖难的血腥。嘉靖却反其道而行之,把这段血雨腥风包装为“成大业者”的伟绩,干干净净写进祖制。
谁说庙号只是牌位?庙号是史观,是一代帝王对历史的解释权。
嘉靖通过“庙号翻修”,硬生生改写了整个明朝前史的政治脉络。他用的是谁的力量?朱棣的权威。他牺牲的是谁的牌位?朱棣亲儿子的地位。
这场庙号大战,朱棣成了“明升暗降”的人。
表面上,他得了“祖”的荣耀;实质上,他成了嘉靖手中“开山祖师”的挡箭牌。被拔高的同时,失去了独立性;被捧上的瞬间,成为政治交易的筹码。
结语历史有时并不需要谁篡改,只需一个小动作,就足以重塑一代王朝的记忆方式。
朱棣曾凭一场战争,撕开太祖传承体系的一道裂口。百年后,嘉靖再用一场礼制变革,把这个裂口彻底补上,却是用自己的姓氏、自己的父亲、自己的庙号,贴上了另一块封条。
朱棣庙号的变化,看似嘉靖给的荣耀,其实是他夺权的代价。
有人说朱棣占了便宜,成了“祖”。可谁又注意到,他后代的正统地位,随之被悄然替换、边缘化?百世不迁的誓言,最终成了嘉靖塞亲爹的工具。
庙号,庙号,你喊什么名,就决定你在历史上活成什么样。
参考文献:《明实录·太宗实录》《明史·世宗本纪》《明史·太宗本纪》黄仁宇《万历十五年》发布于:山东省